文字的作用包括信息傳播、記錄、解決相互交流的困難。
秦始皇統一中國,同時亦統一了文字,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包括文字一直都在進化,簡化文字一直都進行著,因為把筆畫繁瑣的字簡化,更有利於文化的傳播和記錄,亦方便交流。
一直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推行簡體字後,中國文字便被有意的肢解分裂,別有用心的把繁體歸類為”正統”、”正體”,新中國使用的簡體字為”異類”,”殘體”,文盲才用的字,貶低其地位,扣上了破壞中華傳統的罪名。文化的傳承和保存被硬生生的用意識形態對立起來。
回看歷史,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,他的使用和改進來源於普通老百姓,重點是讓絕大部分的老百姓可以認字和溝通。
中國近代首次提出簡化漢字以普及教育就是1915年由陳獨秀創刊,匯集了一大批中國著名的思想家,文學家的《新青年》,當時除了推動廢除文言文,改用語體文,還包括了簡化漢字。很多知識分子認為正正就是漢字筆畫繁瑣不易學習,造成人民普遍文化低下 (正如現在經常對孩子講知識改變命運,字都不容易認,怎麼學知識。極端的更想廢除漢字,改用像英文一樣的拼音 —– 過於極端,真正的中國文化破壞者)。
而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門也認為漢字筆畫太多,不利於教育推廣,需要簡化。1935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公佈了《第一批簡化字》,其中所包括的簡體字是多採用宋元至今的俗體,古字和草書。但推行不久便被一些國民黨元老反對而取消,而這批簡化字則大部分為新中國採用。所以簡體字不是隨便”造”出來的,而且是比繁體更大範圍的在民間一直使用。而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亦準備重新推行簡體字,但因新中國先其推行,就180度轉彎,敵人的東西就要反對了。
繁體字具有書寫的外觀美感,認識繁體也有助於從古籍中學習中國文化,保存中國象形文字的歷史。但同時不可否認的就是繁體始終不如簡體字容易學習和書寫。更重要的是中國文字的正統,正正就是繁簡並存,從各類流傳的書籍,書法中都可以看到今天所謂的簡體字,如果按照那些高舉繁體字就是正統的人來說,那些歷史上的書法大師寫簡體字就是離經叛道了?
刻意製造對立,阻礙中華文明更容易傳播的人才是真正破壞中華文明的人。
因此個人的觀點就是我們應該重新推動繁簡並存,香港特區一直使用繁體字是一個優勢,把現在國家 (同時亦是國際通用,絕大部分中國/華裔社會使用) 的官方簡體字納入系統.
– 特區政府須允許簡體字為官方使用。
– 教育改變觀念,在學校接受簡體字的寫法 (別動不動就說新移民學生寫錯字)
– 向廣大市民傳輸正確的中國文字發展史
這樣未來特區可能會是讓中華文化重回並存道路和發展的一個起點。
從中國香港開始讓中華文化的發展摒除意識形態的束縛,重回正軌。